<source id="obros"></source>
<center id="obros"><s id="obros"></s></center>
<th id="obros"><s id="obros"></s></th>
<source id="obros"><menu id="obros"><legend id="obros"></legend></menu></source>
<center id="obros"></center><source id="obros"></source>
<center id="obros"></center><center id="obros"></center><source id="obros"><mark id="obros"></mark></source>
<source id="obros"></source>
首頁 > 沂蒙在線

瑯琊文化與沂蒙紅色文化的形成

admin 沂蒙在線 2019-07-15 10:22:25
后臺-系統設置-擴展變量-手機廣告位-內容正文底部

瑯琊文化與沂蒙紅色文化的形成

李立剛

瑯琊一般指臨沂。臨沂歷史悠久,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50萬年以前,人類的祖先就在這塊土地上創造了遠古文明。20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的文化遺存在境內有多處發現使用文字符號,現沂河和沭河流域發現的近百處細石器文化遺存,是一、二萬年前的人類所創造?,樼鹞幕催h流長,光輝燦爛,革命戰爭年代形成的沂蒙紅色文化是瑯琊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沂蒙紅色文化是在革命戰爭年代,由中國共產黨人、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共同創造并極具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文化內涵,一部紅色文化史,忠實地記載了中國共產黨為人民群眾利益而奮斗的光輝歷程。沂蒙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早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這里就建立了黨組織,點燃起革命烈火??箲鸷徒夥艖馉帟r期,這里是山東、華東黨政軍群領導機關駐地和指揮中心。在艱苦卓絕的斗爭歷程中,創造形成了內容豐富、形態多樣、特色鮮明、含義深邃的沂蒙紅色文化。新形勢下做好沂蒙紅色文化的形成與發展研究,對于繼承發揚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沂蒙精神,踐行群眾路線,激勵人們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 沂蒙紅色文化的萌芽和形成離不開堅實的群眾基礎

美國文化哲學家懷特說過:“文化是一個連續的統一體,文化發展的每個階段都產生于更早的文化環境”,沂蒙紅色文化也不例外。任何先進的革命文化在一個地區的形成,不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沂蒙紅色文化的萌芽和形成離不開堅實的群眾基礎。

1、地理位置優越,文化底蘊厚重。沂蒙位于魯東南,這里群山連綿,溝壑縱橫,平原沃野,物產豐饒,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春秋戰國時期位于齊、魯、楚結合部,深受齊、魯、楚文化影響,鑄就了沂蒙人民開拓創新、忠勇仁厚、敢于斗爭、愛國愛家、重文尚武的精神品格,為創建沂蒙革命根據地,發展沂蒙紅色文化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2、真理之光喚醒沂蒙,紅色文化迅猛崛起。在中國近代史上,沂蒙是較早接受新思想的地區之一。黨的一大代表王盡美就是沂蒙山區莒縣北杏村人(現屬諸城)。在其影響下,沂蒙一大批知識分子和有志之士走出沂蒙,尋求救國救民真理,接受馬克思主義,并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們積極向家鄉人民傳播馬克思主義真理,開啟了沂蒙人民的革命意識。1927年春建立了沂蒙第一個黨組織——中共沂水支部。此后,相繼建立起中共沂水、日照、臨郯、新蒙等縣委,為開展革命斗爭,創建沂蒙紅色文化扎下了根基。

3、抗日運動風起云涌,紅色文化蓬勃發展。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后,中國共產黨立即號召:“全中國人民、政府和軍隊團結起來,筑成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抵抗日寇的侵略”。沂蒙廣大黨員積極響應黨的號召,發動群眾,掀起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運動,開辟創建了沂蒙抗日根據地。各級黨組織認真貫徹黨的抗戰方針,成立起山東省文化界救亡協會等各級各類文化團體,制定了《文化工作綱要》等工作規劃。廣大文藝工作者積極貫徹黨的“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扎根群眾,創作了大量文學藝術作品,紅色文化在根據地蓬勃發展。

4、解放戰爭波瀾壯闊,紅色文化空前繁榮??箲饎倮?,中國共產黨提出了團結、和平、民主的建國方針,蔣介石集團為維護其獨裁統治,悍然發動全面內戰。為鞏固抗戰勝利成果,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國,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人民展開了針鋒相對的斗爭,推翻了蔣家王朝,建立了新中國。在這場斗爭中,廣大宣傳戰線、文藝工作者掀起了聲勢浩大的政治宣傳、思想發動和形式多樣的文藝活動,為廣大群眾認清形勢、提高斗志、堅定勝利信心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二、 沂蒙紅色文化的發展和繁榮是踐行群眾路線的光輝典范

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指出:“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準備。在革命中,是革命總路線中的一條必要和重要的戰線。”沂蒙紅色文化在共產黨領導下,通過建立文化團體,認真貫徹黨的文藝理論和文藝路線,在抗日根據地和解放區健康發展。廣大文藝工作者堅持走與工農兵相結合的道路,自覺踐行群眾路線,創作了大量為群眾所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為團結教育群眾、培養人才、提高群眾文化水平等服務,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1、文化團體發出革命先聲??谷諔馉帟r期,為了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發動群眾,團結抗戰,為了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反對妥協、投降,堅定勝利信心,鼓舞革命斗志,沂蒙根據地黨政軍群各級組織,建立起各級各類宣傳機構、文藝團體和文化教育等,形成了一支龐大的宣傳文藝隊伍,發出了革命的先聲。

一是文藝團體成為革命鼓手。為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提高根據地軍民斗爭士氣,堅定抗戰勝利信心,山東戰地服務團、八路軍一一五師戰士劇社、抗大第一分校文工團、山東省文化界救亡協會、山東縱隊魯迅藝術宣傳大隊、八路軍一一五師文藝習作會、山東文化俱樂部、魯南劇社·魯中南文工團、山東省文化工作團、山東省實驗京劇團、濱海軍分區宣傳隊、山東省人民劇團、華東軍政大學文工團、魯中南歌劇團等各文藝團體創作演出了大量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文藝節目,發揮了很好教育鼓動作用,成為革命鼓手。文藝演出是文藝團體重要活動之一。其聯合演出始于1940年。是年9月,八路軍一一五師戰士劇社和抗大第一分校文工團、八路軍山東縱隊魯迅藝術宣傳大隊,在蒙山前的岳家十八村舉行4天聯合會演。這次會演,對沂蒙抗日根據地的戲劇運動起到了較大的推動作用。1941年5月17日至27日,一一五師戰士劇社、抗大第一分校文工團、山東縱隊魯迅藝術宣傳大隊、山東縱隊第二旅政治部突進劇社、山東縱隊姊妹劇團、“抗協”抗敵自衛軍宣傳大隊、魯南三地委黎明劇社、突進三分社“八大劇團”在沭水縣淵子崖村(今屬莒南縣)舉行聯合會演,盛況空前。6月19日,“八大劇團”和膠東文工團等11個文藝團體,在蒼馬辦事處駐地西盤村舉行聯合會演,觀眾達數萬人。同年8月,山東黨政軍領導機關組織“八大劇團”,在臨沭縣的一一五師司令部駐地蛟龍灣村舉行聯合會演。鼓舞了八路軍指戰員的斗志,活躍了群眾文化生活。除專業文藝團體會演外,沂蒙抗日根據地有眾多的農村業余劇團和農村俱樂部。據統計,1944年僅莒南縣就有農村劇團110個,演員達3000余。農村劇團演出的形式多種多樣,有話劇、歌劇、京劇、雜耍劇、打花棍、跑旱船、踩高蹺、打花鼓,以及快板、相聲、鼓書、歌詠等。解放戰爭時期,沂蒙解放區的群眾文化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各縣農村劇團十分活躍,1946年7月2日《大眾日報》報道:莒南縣的秧歌隊遍及全縣,劇團發展到208個,879個村莊正在走向文化大翻身的道路。以傳統方式演出宣傳解放區人民擁軍支前、參軍參戰、發展生產、無私奉獻等新內容的文藝節目,發揮了強大的宣傳教育功能。

二是出版吹響前進號角。在革命戰爭年代,沂蒙根據地各級黨政軍機關為戰時需要,相繼創辦了《大眾日報》、《時事通訊》報·《魯南時報》、《新群眾報》、《新山東報》、《戰士報》、《濱海時報》、《抱犢崮報》·《前進報》、《前衛報》、《反掃蕩報》·《沂蒙導報》、《魯中日報》·《魯中大眾》報、《民兵報》、《濱海農村》報、《華東前線》報、《魯中南報》等眾多報紙,出版了《大眾》、《中國青年(山東版)》、《山東民主導報》、《山東戰郵》、《斗爭生活》·《斗爭》、《山東文化》、《山東畫報》、《農村生活》、《濱海農村》、《山東醫務雜志》、《戲劇》、《新華文摘》、《山東教育》、《文化翻身》·《群眾文化》等大量刊物,成立了新華社山東分社、山東文化出版社、大眾印刷館、濱海書局、山東省新華書店等,為宣傳黨的聲音,謳歌英雄事跡,宣傳發動群眾,鼓舞革命斗爭,堅定理想信念,吹響了前進的號角。1939年1月1日,中共山東分局機關報《大眾日報》在沂水縣王莊村創刊。劉導生任社長,匡亞明任總編輯。辦報宗旨是:廣泛開展統一戰線;大力開展群眾運動;堅持宣傳黨的抗戰方針、政策,增強抗戰的必勝信心。當時編輯部設在王莊,印刷所設在王莊以北的云頭峪村?!洞蟊娙請蟆烦鯙槿湛?,四開四版,不久改為二日刊??箲饎倮?,改為日刊。1949年8月改為對開四版。1949年4月1日遷到濟南出版?!洞蟊娙請蟆肥俏覈鴪髽I史上連續辦報時間最長的黨報。創刊至今已75周年,出版近3萬期。

三是紅色教育鍛造革命熔爐??箲饡r期,為加強根據地建設,各級黨政軍機關先后設立黨校、干校、軍校、藝校、平民學校等,為培養人才,提高黨政軍群干部素質和人民群眾的文化水平和思想覺悟發揮了巨大作用,成為培養人才、鍛煉隊伍的革命熔爐。干部教育學校主要包括山東抗日軍政干部學校、中共蘇魯豫皖邊區省委黨校、山東魯迅藝術學校、八路軍第一縱隊隨營學校、抗大第一分校、華東軍事政治大學等,學校教育主要包括濱海中學、抗日小學、山東大學等,民眾教育主要包括冬學、“識字班”和“莊戶學”。

2、文藝創作奏響時代強音。沂蒙革命根據地的廣大文藝工作者,認真貫徹執行黨的文藝政策,堅持走與工農兵相結合的道路,通過斗爭實踐,創作了大量小說、報告文學、詩歌、戲劇、歌曲、美術、攝影等作品,發揮了文藝教育人民、鼓舞人民、打擊敵人的重要作用,發出了時代的最強音。

一是小說??谷諔馉幈l后,由于當時艱苦的斗爭環境,創辦文學刊物有很大困難,只能靠報紙發表一些文藝作品。因作者主要精力放在武裝斗爭方面,創作不夠繁榮。解放戰爭時期,小說創作有了明顯的發展,既有短篇,又有中、長篇。在題材方面,有了廣泛的開拓。代表作主要有:那沙中篇小說《一個空白村的變化》、劉知俠短篇小說《罷免》和中篇小說《鐵道隊》、陶鈍短篇小說《傳家寶》、王希堅長篇小說《地覆天翻記》、洪林短篇小說《李秀蘭》和中篇小說《一支運糧隊》、王若望短篇小說《呂站長》、牛玉華短篇小說《新夫婦》、張偉強短篇小說《尼姑庵的春天》。

二是報告文學。沂蒙抗日根據地涌現出眾多英模人物,他們的動人事跡成為文學作者創作的素材。報告文學能迅速反映抗日武裝斗爭的情況和勝利成果,反映先模人物業績,起到鼓舞群眾的作用,深受人們的重視。解放戰爭時期,報告文學不但有大量短小精悍的作品,而且有中篇、長篇作品。在題材上有了新的開拓,思想性和藝術性也有了進一步的提高。代表作主要有:于冠西《南北岱崮保衛戰》和《戰斗英雄何萬祥》、康矛召《我們的司令員羅榮桓同志》、白刃《堅持沂蒙山區》和《八十勇士對一千五百獸兵》、丁九《南巖保衛戰》和《沂蒙人民和八路軍》、宋英《模范勞動者鄭信》、文菲《魯南子弟兵》、徐剛《攻克蒙陰城》、尚力科《民兵英雄臧西山》、李普《陳毅將軍印象記》、韓希梁《飛兵在沂蒙山上》、徐剛等關于《魯南戰役》、徐光等關于《孟良崮戰役》、蔣元椿《沂蒙山》。

三是詩歌。在抗日戰爭中,詩歌起到了喚醒廣大人民群眾同仇敵愾、英勇奮斗、抗擊日本侵略者的重大作用。詩歌數量眾多,形式多種多樣。具有強烈的戰斗性和時代感,反映了中國人民抗日的豐功偉績。解放戰爭時期,沂蒙解放區詩歌創作繁榮。既有陳毅將軍等著名詩人的作品,又有人民群眾集體創作的歌謠,稱得上異彩紛呈。代表作主要有:灼夫《大嫂子勸郎打東洋》、王希堅《不平歌》、苗得雨《旱苗得雨》、、樸民《大苑莊上一齊忙》、陳毅《悼羅炳輝將軍》、《魯南大捷》、《示郝鵬舉》、《如夢令·臨沂蒙陰道中》、《孟良崮戰役》等詩詞5首。

四是戲劇??谷崭鶕匚乃囘\動的鮮明特色之一,就是戲劇創作的活躍。文藝工作者創作了大量反映軍民斗爭生活的作品。解放戰爭時期,沂蒙解放區戲劇作品的思想性、藝術性進一步提高,戲劇形式呈多樣化。戲劇創作隊伍不斷壯大。代表作主要有:王汝俊《鐵牛與病鴨》、賈霽和李夏話劇《過關》、那沙話劇《“圣戰”的恩惠》、留波話劇《一家人》、丁鑄鐵話劇《萬仙會》、馬少波京劇《闖王進京》、艾芬民歌劇《立了功勞再回家》、牟革和林一秧歌舞劇《支援前線》、姜立田秧歌劇《新年樂》、云峰雜耍劇《功上加功》。

五是美術。美術創作是根據地文化建設的組成部分。美術工作者利用各種材質創作美術作品。1941年,山東省文化界救亡協會主辦的美術刊物有《兒童之友》、《濱海畫報》,所發表的美術作品,采用斗爭中的典型事例,進行革命英雄主義和愛國主義教育。1942年,任遷喬創作的連環畫《翻身》,歌頌大店農民在減租減息、增加工資運動中平掉鷹墳、和“莊閻王”展開說理斗爭的正義行動。在根據地產生廣泛影響。

六是攝影??箲饡r期,由于條件的限制,攝影工作顯得珍貴而稀少。1939年八路軍一一五師入魯后,司令部秘書長蘇靜和郝世保等拍攝了部分反映沂蒙軍民反“掃蕩”和軍民生產勞動的照片。1943年8月《山東畫報》創辦后,根據地的攝影工作得到很大發展。攝影工作者拍攝了大量的珍貴照片,如蘇靜的《一一五師挺進抗日前線》、《桃峪軍事工作會議》、《軍民合作大生產》,郝世保的《白彥戰斗》、《劉少奇同山東分局山東軍區部分領導羅榮桓、黎玉、蕭華在朱樊》,楊玲的《沂蒙婦女給八路軍洗軍衣》、《送公糧》等。白刃、康矛召、魯釗等都是著名的攝影家,給沂蒙抗日根據地留下了許多重要人物、重大事件的照片。在解放戰爭中,康矛召、楊玲等人又拍攝了《陳老總在臨沂》、《我軍整隊入臨沂城》和記錄魯南戰役、孟良崮戰役等珍貴照片。

七是紅色歌曲·民歌民謠??谷諔馉幒徒夥艖馉帟r期,根據地軍民創作了《跟著共產黨走》、《沂蒙山小調》等大量歌曲、民謠,是沂蒙紅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代表作品主要有:沙洪和王久鳴《跟著共產黨走》、阮若珊和李林《沂蒙山小調》以及《抗日要靠毛澤東》、《八路軍》、《今晚隊伍住俺莊》、《雞飛狗跳墻》等大眾歌謠。

3、文化名人成為時代尖兵。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沂蒙革命根據地涌現出大批文化名人。他們所創作的各類文藝作品,既是宣傳、教育、鼓舞廣大人民的有力思想武器,也是反映真實革命歷史的寶貴資料。文化名人成為宣傳發動群眾的時代尖兵。代表人物主要有:陳毅、陳明、李竹如、劉子超、潘維周、辛銳、甄磊、漢斯·希伯、陶鈍、張凌青、匡亞明、袁成隆、劉導生、王久鳴、賈霽、洪林、李林、那沙、劉知俠、白刃、王希堅、馬少波、李普、康矛召、沙洪、王汝俊、丁九、宋英、牛玉華、阮若珊、于冠西、張偉強、仇戴天、苗得雨等。

4、革命遺址、紀念地豎起血火豐碑。臨沂市境內現有革命戰爭年代的重要革命遺址100多處,革命烈士紀念地60多處。它們不但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創建革命根據地的歷史見證,也是沂蒙紅色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這些遺址、紀念地是革命先輩用鮮血和生命樹立起的一座座不朽豐碑。革命遺址主要有:中共山東分局、八路軍山東縱隊指揮部舊址、八路軍第一縱隊成立地舊址、山東省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舊址、八路軍一一五師師部舊址、山東省政府舊址、中共華東中央局舊址、新四軍兼山東軍區司令部舊址、孟良崮戰役遺址等,革命烈士紀念地主要有華東革命烈士陵園,其它著名革命烈士陵園有魯中革命烈士陵園、魯南革命烈士陵園、濱海革命烈士陵園、魯東南革命烈士陵園、沂水革命烈士陵園、蒙陰革命烈士陵園、費縣革命烈士陵園、平邑革命烈士陵園、郯城革命烈士陵園、茶山革命烈士林、大青山革命烈士陵園、大青山突圍戰舊址等。

5、紅色文化,薪火傳承。建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臨沂市廣大文化工作者充分挖掘沂蒙特有的紅色文化資源,創作出了一大批反映沂蒙紅色文化的文藝作品,謳歌了在那段血與火的歷史中,發生在沂蒙革命根據地的可歌可泣、驚天動地的感人故事,使沂蒙紅色文化不斷發揚光大、薪火傳承,激勵人們緬懷先烈,增強干事創業、建設社會主義新家園、實現“中國夢”的決心和信心。電影有《紅日》、《南征北戰》、《高山下的花環》、《車輪滾滾》、《偵察兵》、《紅云崗》、《沂蒙六姐妹》等,電視連續劇有《沂蒙》等,舞蹈有芭蕾舞劇《沂蒙頌》、大型舞蹈詩《沂蒙風情畫》、大型樂舞詩畫《沂蒙》、紅色舞蹈詩《沂蒙沂蒙》、三人舞《風雨擔架》、群舞《沂蒙那座橋》、大型歌舞《沂蒙印象》,歌曲有《誰不說俺家鄉好》、《我的家鄉飛出一支歌》,民族交響樂有大型民族交響樂《沂蒙暢想》,實景演出有大型水上實景演出《蒙山沂水》,戲劇有現代柳琴戲《沂蒙情》,大型情景劇《沂蒙情深》等。

三、弘揚沂蒙紅色文化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啟示

沂蒙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為適應革命事業需要發展起來的革命文化。它是為革命事業服務、作指導思想的文化。沂蒙紅色文化在發展壯大過程中孕育形成了偉大的沂蒙精神,在革命戰爭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提供了強有力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做足了文化和思想的準備,使得人民群眾充分地發動起來,促進了革命成功及臨沂各項社會事業快速發展。黨中央決定從2013年下半年開始,用一年左右時間,在全黨自上而下分批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筆者以為在新形勢下弘揚沂蒙紅色文化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有如下幾點啟示:

1、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就是旗幟,文化就是號角,文化就是力量。特別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形成的沂蒙紅色文化,在制造革命輿論,喚起群眾覺醒,教育發動群眾,鼓舞革命斗志,激勵人們參軍參戰、擁軍支前等方面,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力量。沂蒙軍民正是依靠這種力量,戰勝種種困難,迎來革命的勝利。沂蒙紅色文化是山東紅色文化乃至中國紅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工作者滿懷理想、扎根群眾、發揮專長、宣傳發動,教育引導群眾走向革命道路,成為中國革命的鼓手和播種機。在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廣大文化工作者也要發揮自身優勢,采用各種文藝方式,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以群眾喜聞樂見、樂于接受的語言、藝術形式,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宣傳好,引導群眾走共同致富道路。

2、文化具有導向、激勵、凝聚、育人功能。在革命戰爭年代,沂蒙紅色文化起到了宣傳黨的思想、歌頌黨的偉大、團結人民、打擊敵人的重要作用,是當時沂蒙地區軍民戰斗、生活的真實寫照,具有不可替代的革命教育意義和歷史文化意義。在和平建設的今天,沂蒙紅色文化雖然部分地失去了當時的功能,但其生生不息的事實說明,這些紅色文化的藝術價值和教育價值已經超越了歷史時代,至今仍在發揮作用。在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文化工作者要自覺踐行群眾路線,勇于擔當時代使命,充分發揮文化的各種功能,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人們的思想意識,激勵大家干事創業,凝聚人心,埋頭苦干,發揮文化育人功能,為建設和諧社會、美麗家園、打造經濟文化強市貢獻自己的力量。

3、文化來源于群眾,反映群眾思想,更要服務于群眾。在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文化作為軟實力,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工作者要堅持“雙百”方針、“二為”方向、“三貼近”原則,深入生活,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創作出反映群眾心聲的鮮活文藝作品,引導社會輿論思潮,形成民族核心文化價值取向。文化要服務于社會、服務于群眾,文化工作要與思想道德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和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結合起來,做時代的先鋒和引領者。我們要牢記歷史,大力弘揚沂蒙紅色文化,自覺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

作者簡介:李立剛,筆名牧自,男,漢族,山東沂水人,1970年7月出生,1990年7月參加工作,中共黨員,碩士研究生文化程度,國家二級編劇,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特約聽評員、山東省第八屆十佳業余,先后從事過教育、青年、文秘、宣傳、文化、藝術等工作,現任山東省臨沂市群眾藝術館黨支部書記。至今在新華社、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等媒體發表稿件3000余篇及各類文學藝術作品等300余萬字,創作影視劇本《張廣秀》及《致青春》、《存在》、《為民做主》等微電影多部并拍攝,出版散文集《沂蒙崮》、民間故事集《東皋志異》、劇本作品集《沂蒙韻》、報告文學集《沂蒙人》著作多部。
后臺-系統設置-擴展變量-手機廣告位-內容正文底部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本文地址:http://www.americanleaseoption.com/xxzx2/2019-07-15/577.html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
后臺-系統設置-擴展變量-手機廣告位-評論底部廣告位

沂蒙網

http://www.americanleaseoption.com/

| 魯ICP備12020231號

Powered By 沂蒙網

使用手機軟件掃描微信二維碼

關注我們可獲取更多熱點資訊

国产麻豆放荡av剧情演绎_国产精品亚洲精品日韩已满_无码超乳爆乳中文字幕_少妇的丰满3中文字幕完整版
<source id="obros"></source>
<center id="obros"><s id="obros"></s></center>
<th id="obros"><s id="obros"></s></th>
<source id="obros"><menu id="obros"><legend id="obros"></legend></menu></source>
<center id="obros"></center><source id="obros"></source>
<center id="obros"></center><center id="obros"></center><source id="obros"><mark id="obros"></mark></source>
<source id="obros"></source>